鹿特丹(Rotterdam)港口介绍
五字代码 | NLRTM | 城市 | 鹿特丹 Rotterdam | ||||||||||||||||||||
---|---|---|---|---|---|---|---|---|---|---|---|---|---|---|---|---|---|---|---|---|---|---|---|
港口 | 鹿特丹 | 港口 | Rotterdam | ||||||||||||||||||||
国家/区域 | 荷兰 南荷兰省 | 港口类型 | 城市 ,基本港 | ||||||||||||||||||||
航线 | 欧基港 | 港口详情 | 查看 | ||||||||||||||||||||
概况 鹿特丹港位于荷兰西南沿海莱茵(RHEIN)河和马斯(MAAS)河西大河流入海汇合处所形成的三角洲上,港口性质:河口海、设有保税仓库、基本港(C、M)#。始建于13世纪末,当时仅是一个小型海港和贸易中心。1600年开始发展成为荷兰第二大商港。1870年港口直通北海的航道(市区距入海口约16n mile)得到整治后发展迅速。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是世界货运第一大港,是莱茵河流域的进出门户。现为荷兰第二大城市,水、陆、空的交通枢纽,重要的商业和金融中心。鹿特丹现为世界货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又是西欧的商品集散中心,也是欧洲最大的集装箱港口。主要工业有炼油、造船、石油化工、钢铁、食品和机械制造等。这里有大型炼油厂,其炼油能力占荷兰总能力的一半以上,是世界三大炼油中心之一。由于鹿港的许多著名建筑都是现代化的,因此,鹿港被誉为“欧洲最现代化的城市”。港口距机场约6km,距阿姆斯特丹机场为70km。 鹿特丹港的货运的年吞吐量约4.5亿吨,海港大小为5257公顷(12990英亩);占地面积5299公顷(13090英亩);海陆大小为12500公顷(其中约6000公顷是营业场所),码头总长42公里,吃水最深处达22米,可停泊54.5万吨的特大油轮,每年大约30,000海上船舶和110,000内河船舶经过鹿特丹港。二战后,随着欧洲经济复兴和共同市场的建立,鹿特丹港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到迅速发展:1961年,吞吐量首次超过纽约港(1.8亿吨),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此后一直保持世界第一大港地位。鹿特丹年进港轮船3万多艘,驶往欧洲各国的内河船只12万多艘。鹿特丹港有世界最先进的ECT集装箱码头,年运输量达640万标准箱,居世界第四位。鹿特丹港就业人口7万余人,占全国就业人口的1.4%,货运量占全国的78%,总产值达120亿荷盾,约占荷国民生产总值的2.5%。鹿特丹港区服务最大的特点是储、运、销一条龙。通过一些保税仓库和货物分拨中心进行储运和再加工,提高货物的附加值,然后通过公路、铁路、河道、空运、海运等多种运输路线将货物送到荷兰和欧洲的目的地。 运营管理鹿特丹港务局管理、经营和开发鹿特丹港及其工业区。港务局是政府责任有限公司,其两大股东是鹿特丹政府和荷兰中央政府。港务局致力于建设最高效、可持续发展和安全的港口。通过开发交通设施、物流链和工业集群,努力为客户创造价值。鹿特丹港务局在开发、经营和管理港口及其工业区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具有很强的港口建设和管理能力及经验。目前,鹿特丹港每年在港口开发方面的投资达数十亿欧元,其中2006-2013年间的总投资超过100亿欧元,资金主要来自荷兰政府和相关企业。 发展规划鹿特丹港于2008年9月启动了马斯平原港区二期建设项目,总投资额30亿欧元,预计2013年中期建成。马斯平原二期位于深水航道岸边,吃水深度超过20米,可向客户提供1000公顷的新港区及工业场地,其中600公顷将用作集装箱码头。目前,鹿特丹门户联合体(RWG)、APMT和EUROMAX三家码头运营商已在该项目上获得了地盘分配,并将进行投资开发。从长远看,马斯平原港区二期至少还会有可供两个大型集装箱码头使用的空间。在所有分配给集装箱作业的地方全部被使用后,该新港区最大的年操作容量将达到1700万标箱。根据规划,到2020年鹿特丹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将由目前的1200万标箱增加到2200万标箱。 港口设施鹿特丹港位于莱茵河与马斯河交汇处,是通往欧洲的天然门户。鹿特丹港区面积为10556公顷,其中工业用地面积为5257公顷,基础设施和水域面积5299公顷。港口长度40公里,码头长度89公里,总泊位656个,航道最大水深22米,是500多条航线的船籍港或停靠港,通往全球1000多个港口,货运量占荷兰全国的78%。鹿特丹港既是欧洲最大的原油、石油产品、谷物等散装货转运地,同时又是世界第六大集装箱转运港口,并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ECT集装箱码头。据鹿特丹港务局统计资料,目前港区内拥有5个炼油厂,43家化工和石化公司,3家工业燃气生产商,6个原油码头,19个独立的石油、和化工产品储罐和分销码头,4个第三方食用油和油脂码头,4个食用油和油脂生产厂,以及1500公里的管线。鹿特丹港拥有各类码头集散站(terminal)共计90多个,其中集装箱码头9个,多功能码头17个,全天候码头1个,滚装码头7个,固体散装货码头15个,液态散装货码头35个。 鹿特丹港属温带海洋性气候,盛行西南风,冬温夏凉。年平均气温最低1月份2~3℃,最高7月份17~19℃。全年平均降雨量约700mm。平均潮差:大汛为1.7m,小汛为1.5m。港区面积约100km∧<2>,水域面积达27.7km∧<2>,最大水深为23m。航道无闸,冬季不冻。泥沙不淤,常年不受风浪侵袭。港区主要码头泊位如下:
装卸设备有各种岸吊、门吊、可移式吊、全旋转浮吊、集装箱吊、桥吊、散货装卸机、跨运车、叉车、拖车及滚装设施等,还有直径为101.6~406.4mm的输油管等。码头自1981年开始使用电子计算机导航系统,装卸设备现代化。矿石码头可以接纳8万载重吨的散装船,办理铁矿石及硫磺等转运业务;谷物码头最大可泊20万载重吨的船舶,其皮带输送机的效率每小时达800m∧<3>,并有电子计数设备;煤码头由于有1台85吨的第四代卸船机,1992年开始日装卸率提高到15万吨(年吞吐能力达3500万吨),码头泊位停靠能力的最大吃水深度达24m;散货码头是世界上最大的散运和堆储码头,可容纳最大27万载重吨的船舶,有皮带卸船机,卸速每小时达1.1万吨,装船机每小时达1.4万吨。石油码头是本港规模最大的码头之一,曾停靠过35万载重吨的超级油船,并有五座大型炼油厂,总炼油能力每年在4500万吨以上,所有油码头有管道与港内的炼油厂以及阿姆斯特丹、弗利辛恩相通,并可直达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和德国的法兰克福炼油厂,管道的最大通过能力每年达3600万吨。该港有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码头──“ECT-DELTA”码头,全长1600m,共4个集装箱泊位,码头纵深900m,码头前沿水深15m,可接纳第五代集装箱船进行装卸,既可进行吊上吊下作业,也可进行滚上滚下作业。在自动化的控制下,装卸船效率每小时可达50~60箱。堆场上轨道式龙门吊具有电子自动定位装置,便于迅速、准确地进行堆放作业。集装箱跨运车可进行堆四跨三作业。在码头平面布置上,岸壁式装卸桥的海侧轨距中心距码头边沿宽达7m(我国码头一般为2.5~3m),并有栏杆与堆场相隔。该港货棚面积约79万m∧<2>,煤和铁矿仓库容量达480万吨,粮仓容量为33万吨,冷藏仓容积约88万m∧<3>。鹿港保税区仓库早在1815年就开展了自由贸易,该保税仓库集中在港口内,公共各税仓库面积达4.3万m∧<2>。另有私营、商行、工厂的保税仓库与保税货棚相同,形成了保税网。 技术
优势鹿特丹港作为商品集散中心,表现在不仅是荷兰的国际贸易门户,而且是整个欧洲的物资流通基地,对整个欧洲的经济发展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此外,美国向欧洲出口货物的43%,日本向西欧市场出口货物的34%都经过鹿特丹中转。德国经过鹿特丹的进出口货物几乎超过了其国内港口的总吞吐量。鹿特丹之所以被人们这样重视并建成如此规模,是因为它面临大海,背后腹行辽阔,内陆交通干线极为发达,通过高速公路网可进行国际间的汽车长途运输。在以鹿特丹为中心,半径为500km的范围内,用24小时便可将货物运至目的地。该范围包括荷兰全部领土、比利时全部、连巴黎在内的法国北半部、德国的北部等等。从鹿特丹到欧洲各大城市之间都有定期的集装箱列车,还可进行铁路、公路间的集装箱联运。鹿特丹还可利用以莱茵河和马斯河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的内河水路网进行驳船运输,其优点是:(1)运费比铁路运输低10%,比公路运输便宜30%;(2)货物的发运、到达时间较准,不受气候限制。鹿特丹港每年进出港船舶达3.5万多艘,每天可同时停靠300多条船,定期远洋班轮达12万多航次。1994年集装箱吞吐量达450万TEU,比1993年增长8.1%。1994年货物吞吐量达2.94亿吨,仍占世界第一位。全年原油输入量达9660万吨,石油制品为2040万吨,其它液货(化学品等)1920万吨,煤炭输入量为1970万吨,输出为330万吨。在进口海运货量中,只有23%是荷兰所需,其余77%是再转口去其它欧洲国家。主要进口货物为石油、谷物、矿石、煤、木材、水果、油籽、化肥、燃油及杂货等,出口货物主要有煤、生铁、化工产品、石油、钢铁制品、化肥及杂货等。本港可承接各种类型船舶的修造任务,有种大小的船坞,最大可容纳50万吨级的船舶。 |
荷兰(Netherlands)海运港口
错漏提交
*港口查询有错误或查询不到,请在这里提交
关注西岸国际货运

随时随地查询三字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