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亚历山大港位于埃及北部沿海尼罗河口,在阿拉伯湾东岸人海处,濒临地中海的东南侧。又名埃尔伊斯坎达里亚(EL ISKANDARIYA),是埃及最大的港口。亚历山大港始建于公元前332年,是古代欧洲与东方贸易的中心和文化交流的枢纽。第2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迅速,现为著名的棉花市场,也是埃及重要的纺织品市场。
亚历山大港(英语:Alexandria),又译亚历山大,埃及第二大城市、亚历山大省省会,地中海岸的港口、非洲重要的海港。其地理位置是北纬31°12',东经29°15',离开罗西北208千米。尼罗河多支的、现已干枯的入海口位于亚历山大港东19千米处,古城卡诺珀斯的遗迹就在那里。今天亚历山大港有约334万居民。
亚历山大港是按其奠基人亚历山大大帝命名的,它是托勒密王朝的首都,很快就成为古希腊文化中最大的城市。在西方古代史中其规模和财富仅次于罗马。虽然埃及的伊斯兰教统治者在奠定了开罗为埃及的新首都后亚历山大港的地位不断下降。但在十九世纪末期,亚历山大港跃升为世界主要的船运及交易中心之一,蓬勃的棉花业与连接红海和地中海地区的优越地理位置带给这个城市丰厚的利润。
今天的亚历山大港靠着从苏伊士来的天然气和石油运输管线成为埃及的重要工业中心。这个城市同时也有着蓬勃的观光业。
今日亚历山大港
今天的亚历山大港建立在一条将马雷奥蒂斯湖与地中海分隔开来的地带上,以及一个T形的半岛上,这个半岛组成今天的东部和西部港口。这个半岛本来是陆地与法洛斯岛相连的大堤。通过泥沙的沉积它扩展到约半英里宽。今天城市的部分位于这个半岛上。半岛的西端被称为“Ras et-Tin”(无花果角),东端被称为法洛斯。城南有一条运河与西港向通。
穆罕默德阿里广场是一个长形的大广场,周围树木环绕,中心是总督穆罕默德阿里的塑像。广场周围的建筑多为意大利式,其中重要的有法庭、交易所、银行、教堂和剧院等。
大广场与西港之间是比较穷的人的居住区。
在联合国帮助下亚历山大港又建立了一座新的图书馆和文化中心(新亚历山大图书馆)。原来的图书馆保存着从克丽欧佩特拉时期流传下来的书,但它们都在大火中被毁了。
除当地人说的埃及阿拉伯语外,市内还有希腊语、法语、英语和意大利语通行。现在亚历山大仍有规模较大的基督徒社区,分属科普特正教、希腊正教、科普特天主教和罗马天主教等教派。
亚历山大港内的有轨电车网路基本与海岸线平行。
气候
亚历山大港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柯本气候分类法:BWh),但和埃及的其他滨地中海城市一样受到盛行的北风影响,使得其气候不像内地那样极端。此地与拉法同为埃及最湿润的地方。在这里,一月和二月是每年最冷的月,日均最低温达为12至18 °C(54至64 °F),最低一般可达5 °C(41 °F)。地中海也给予了亚历山大港较充沛的降水,年降水量均200毫米(7.9英寸),最高可达417毫米(16.4英寸),但在寒冷的季节里亦有风暴、冰雹之忧。七月和八月是每年最干最热的时候,日均最高温达30 °C(86 °F)。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温为1961年5月30日的45 °C(113 °F),最低温为1994年1月31日的0 °C(32 °F)。